发表时间: 2019-11-23 20:00:00
作者: 商会秘书处
来源: 广东省安徽蚌埠商会www.xhs100.com
浏览:
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,“走千走万,不如淮河两岸”这句俗语使人们对淮河两岸抱有无限的憧憬,而蚌埠地处淮河流域中心,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,其中花鼓灯是流行于蚌埠等淮河流域传统的民间艺术,是一种融舞蹈、锣鼓、灯歌、小戏、杂技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,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“东方芭蕾”。2006年,花鼓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……这项载誉满满的民间艺术已成为蚌埠一张闪亮的名片,素有“千般花鼓百般灯”之美誉。
那么,花鼓灯是怎么来的呢?相传,花鼓灯起源于夏代,在涂山脚下,大禹会诸侯的地方,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——女娇为妻,新婚不久,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。大禹治水十三年,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,女娇十分想念大禹,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,祝愿丈夫治水成功,早日归来。由于她望夫心切,精诚所至,化成了一块巨石,后人称为“望夫石”。为了纪念他们,人们盖起了禹王庙,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,打起锣鼓,跳起舞蹈,从此就有了花鼓灯。
花鼓灯是蚌埠人民的精神写照,寄托着我们蚌埠人厚重的情感和愿望,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,展现了人们热情洋溢、欢乐洒脱的精神状态,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感激和虔诚!让我们把花鼓灯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!